此前因“财务造假”“瞒报违规”而“披星带帽”的ST中泰炒股配资平台app,又“成功”将两家券商拖下了水。在监管处罚背后,可能还有更多“玄机”。
双双被罚
沉寂多时之后,新疆证监局更新了两份涉及券商债承的罚单,均来自同一家上市公司——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:中泰化学)。
经查,五矿证券有限公司(简称:五矿证券)作为中泰化学“23新化K1”公司债券的主承销商,对发行人非经营性往来占款、贸易业务收入、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核查不到位,个别财务报表科目分析核查不充分,尽职调查工作底稿不规范。以上行为不符合《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尽职调查指引》(2020年修订)第五条第二款、第十一条、第十二条、第十三条第二款、第二十八条以及《公司债券承销业务规范》(2022年修订)第十三条的要求,违反了《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》(证监会令第180号)第六条第一款、第四十一条的规定。
而申万宏源证券作为“23新化01”公司债券的主承销商,对发行人非经营性往来占款、贸易业务收入、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核查不到位,个别财务报表科目分析核查不充分,尽职调查工作底稿不规范不符合《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尽职调查指引》(2020年修订)第五条第二款、第十一条、第十三条第二款、第二十八条以及《公司债券承销业务规范》(2022年修订)第十三条的要求,违反了《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》(证监会令第180号)第六条第一款、第四十一条的规定。
为此,新疆证监局对五矿证券、申万宏源证券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,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。
“帮凶”被罚,“始作俑者”又当如何?
今年3月,因中泰化学虚增营业收入和成本,“瞒报”控股股东新疆中泰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:中泰集团)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关联交易等行为,新疆证监局已对中泰集团、中泰化学及时任董事长、总经理等高管予以监管处罚。
在这一消息公开披露之际,中泰化学因“实施其他风险警示”,股票简称变成了“ST中泰”。
股民受伤
丢了“脸面”不说,“里子”来看,ST中泰也颇为难堪。
回想2021年,中泰化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7.54亿元和27.54亿元。
2022年,营业收入为516.62亿元,同比下降14.96%;归母净利润7.76亿元,同比下降71.82%。
2023年,营业收入为371.18亿元,同比下降28.15%;归母净利润出现负数,为-28.65亿元,同比锐减469.07%。
今年前三季度,中泰化学营业收入224.93亿元,同比下降25.74%;归母净利润为-3.48亿元,继续亏损。
最为受伤的,可能是普通股民。
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,ST中泰拥有96,060名股东。控股股东中泰集团持股25.91%。持股3.68%的第二大股东“万向信托股份公司-万向信托-万通8号事务管理类单一资金信托”,在今年三季度新增。而在今年二季度尚持股3.68%的原股东鸿达兴业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:鸿达兴业),从十大股东中消失。
再往前翻,今年一季度,“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-中证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”和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-传统-普通保险产品-005L-CT001沪”,两家机构分别持股0.91%和0.73%,今年二季度退出十大股东。
更早之前,国泰君安、银河证券和申万宏源证券,三家头部券商在2021年8月2日成为十大股东。三家券商股东最后一次出现于2022年1月14日,彼时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.37%、1.25%和0.95%。自2022年一季度末“消失”以来,未再次出现。
虽然行家不确定头部券商为何会出现在十大股东中,但如今想来,三家券商在业绩高点退出,倒也未被后续的亏损波及。
曾经合作
新浪财经收录的研报信息显示,三家券商都曾对中泰化学做出过个股点评,时间节点颇为“微妙”。
2021年6月25日,国泰君安分析师段海峰、鞠龙发布了中泰化学的个股研报,距离国泰君安上一份研报发布的2018年8月16日,已过去近三年。
2021年7月21日,银河证券分析师任文坡、林相宜首次通过研报点评中泰化学。不久之后,国泰君安和银河证券出现在十大股东中。2022年2月17日,银河证券发布了第六份研报,其后归于沉寂。
再看申万宏源证券,可谓“长情”。虽然退出了十大股东,却担任了中泰化学“唯二”的债券之一的主承销商。
而申万宏源证券全资子公司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(简称:申万研究所),更是了不得:自2006年以来不定期更新对中泰化学的研报。其中,由李楠竹、宋涛署名的研报,最后一次更新于2021年8月20日。消失一年多之后,署名申万研究所宋涛、任杰的研报,发布于2023年5月14日;在2023年8月28日和2023年10月29日两次更新。
要知道,这一份研报发布之际,中泰化学2023年三季报已经披露。面对业绩为负的场面,申万宏源方面“不离不弃”,维持“增持”评级。
或许,对这家头部券商来说,担任主承销商,赚的是“辛苦费”;发布“增持”研报,也是为了“合作生意”。而要是自掏腰包成为股东,那就得“明算账”。看到苗头不对,赶紧“撤退”,留下中小投资者“一地鸡毛”?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本次的监管处罚炒股配资平台app,能否点醒这家头部券商?